当历史上的巧合事件太多时,那本就是历史

最近一段时间,老T在知乎上连续看了十几个关于康熙与洪承畴方面的问题以及数百个回答,粗略估计下,累计阅读字数可能超过 30 万字,对于这个可以称之为当代影响最大的“民间发明历史”现象,也有着自己的一点感悟。这里老T不再重复探讨到底康熙是不是洪承畴的儿子这件事,只是就这个事件本身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回想起小时候看电视里的清宫剧,那些皇帝、太后和大臣的权谋戏码,总让老T觉得哪里不对劲。不是剧情太狗血,而是总有种“话说一半”的感觉。
特别是康熙传位给雍正那个桥段,“传位于四子”和“传位十四子”,“胤禛”与“胤祯”被篡改的说法,民间解读无数,而正史总是生硬的给出“标准答案”,虽然,后来老T看了很多严肃考据,实证传位诏书被篡改是“伪史”,但现在想想,为什么民间会流传这种事情,可能也不止是“巧合”那么简单。
但总体上,这也让老T开始重新思考“巧合”在历史中的位置。
巧合不是证据,但它值得注意
从事法律工作十多年来,老T有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巧合不是证据”。例如,在一些疑难信访案件中,当事人往往能提出一大堆案件中疑似有“违纪违法”的线索,但最后发现,这些所谓“线索”每一个都其实是孤立的、无法串联的事情,没法证实法官存在枉法裁判或者存在明显偏袒另一方的情况。
不过,老T也遇到过一些过于巧合的案件,平常人一听就感觉里边有“猫腻”,但往往又因为只是间接证据,依然没法推翻原裁判结果。
虽然从逻辑上讲,多个异常事件重合,不等于它们就一定有因果联系。但实践表明,如果解释不清这些事情,不仅当事人永远无法相信既有结论,每一个接触到这种事情的人,也会心里犯嘀咕。
康熙与洪承畴这件事,恰好如此。而这件事之所以发酵,也正因为巧合的存在,一张康熙的照片和一张洪承畴的照片放在一起,任谁都会犯嘀咕。
而在网友后续的考据中,在康熙与洪承畴的关系考证这件事中,巧合已经堆积如山。比如,最典型的巧合莫过于乾隆继后一事。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乾隆南巡到杭州,他的继后那拉氏突然断发自誓。而这一天正好是洪承畴逝世(1665年农历二月十八日)的百年忌日。
断发自誓,在清朝也算是一种极端行为了,相当于在诅咒皇帝死,寓意国运断绝。但据清史稿记载,当天早上乾隆还与那拉氏一起吃早饭,关系和睦,结果下午就翻脸,那拉氏被贬,一年后郁郁而终。史书对原因只字不提,只说“忤上旨”。
现在看来,那拉氏断发这事,被关联到洪承畴身上,确实从逻辑上有合理之处。
这样的巧合也在康熙与洪承畴的事情上数不胜数,有网友盘点了一下,大概有五六十个“巧合”。
老T在看这些网友发掘史料时,发现很多网友用这种“链条思维”: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多个交叉验证。巧合多了,就值得深挖,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理解历史的留白。
一场去中心化的民间造史活动
老T看网络上对康熙与洪承畴关系的讨论,在一种去中心化的环境下,各自提供论点和论据互相补充,互相纠偏,可以说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去中心化造史活动,其中历史逻辑型论证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通过时间线、官职任命、奏折和外交记载拼成推理链。
比如洪承畴投降后一直“出工不出力”,在顺治七年卷入火神庙案后进入半退休状态,顺治九年慈宁宫修好孝庄入住后,洪突然加官“起飞”,九个月后康熙出生,网友推测多尔衮死后孝庄与洪承畴“旧情复燃”,慈宁宫方便私会,导致康熙出生。
另一个例子是康熙上位后,正蓝旗两千人稀奇古怪的出现反清举动,居然去跪拜南明永历帝,最终被吴三桂杀光,结果康熙嘉奖吴三桂。这个事在逻辑上形同日本甲种师团反日,结果被汪精卫消灭了,然后汪精卫被日本人表扬一般,在正常逻辑中,完全是说不通的。可一旦将康熙假设为洪承畴的儿子,好像就很合理。
一些网友在“考据”中通过语言与名号线索论证,像破译密码电报一样,在名字、诗句、祭文和符号解读隐藏信息。
典型例子是“皇太极”疑为“洪太极”(满文中皇与洪发音一致),而众所周知,皇太极本名稀奇古怪的在康乾时期消失了,世人再也不知皇太极原名。又如,清朝一些圣旨中“承”字稀奇古怪的少了笔画,“承天门”改为“天安门”,清国歌《巩金瓯》中开头的“承天帱”等,容易被网友认为是在可以避讳。特别是乾清宫匾额“正大光明”含“大明”二字,也是稀奇古怪的毫不忌讳明朝。这部分内容,虽然总体上牵强附会的多,比如承天门、正大光明都是顺治时期的事,但也更加为这次事件增添神秘因素。
在此次事件中,最让人纠结的是,遗传与DNA论证部分。
从侧面来看,正史中康熙八岁登基,但朝鲜使臣记载是“十二三岁模样”,荷兰使节称他“十六岁左右”,这无疑不对康熙身世构成挑战。而对康熙相貌的描述以及画像中,缺乏天花后遗症的表现,以及双眼皮的遗传与顺治的区别,也为这事增添更多悬疑。特别是在DNA监测方面,目前半官方性质拿出来的结果,缺乏实质说服力,反倒给了网友更多口实。
而一些民间口述历史,也为这事添加了更多迷雾。
比如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在著作中提到,其家族口传的吕高祖是顺治四年状元太子太保,而顺治怕孝庄给这位吕家高祖来“嫪毐之祸”,便辞官躲乡,之后不少网友也搜罗顺治朝一大堆状元履历,发现几乎都有类似辞官或早逝情形。又如,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提到皇太极让孝庄劝降洪承畴,孝庄用美人计的故事,也暗示康熙是洪承畴儿子。另外,网上也有一些自称满族后裔的提到家族有这种传闻。
最为重要的是,康熙与洪承畴这件事在社会心理上,带有典型的寓意。
例如,康熙假如是洪承畴的儿子,则填补了“元清bug”,也映证了明末地主精英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历史定位,包括与孙中山所说的“即便是汉人皇帝也要革命”的说法不谋而合等等。
这些“考据”,从形式上看,包罗万象、各讲各的,但又相互相纠错,在尝试构建一个解释大量“巧合”的闭环论证体系,其自发形成的研究规模和协作深度,确实有些令人意外。
为何民间的“考证”值得尊重
史学界长期存在一个现象:学术圈常常对民间讨论流露出轻视,甚至对其提出的想法“不屑辩驳”,动辄冠以“阴谋论”的标签。
然而,在“康熙与洪承畴”这一具体事件上,老T一路观察下来,看到很多网友也并非是胡闹。他们细读《清史稿》、翻译朝鲜《李朝实录》、查阅地方志,甚至联系后代家谱进行比对,这更像一场“分布式研究”,众人各挖一角碎片,试图在互联网上共同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
民间发掘历史的活力,源于其强烈的好奇心和不惧触碰“政治不正确”禁区的勇气。
当然,这种自发行为也容易走向极端化或捕风捉影。但在当前清史研究的特殊语境下,这种民间探究的兴起,有其无奈的土壤。 众所周知,官方《清史》工程至今悬而未决,这无疑为民间“修史”或解史提供了空间,也印证了历史学中那句老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网民之所以执着于质疑“正史”叙事,正是因为感知到“历史总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史料记载中的疑点与“巧合”堆积如山,尘封的窗户便自然被推开了缝隙,这并非出于猎奇,而是对历史事实本能的追问。
回看这场围绕康熙身世的民间热议,老T最大的感触是,对待历史,或许最好的态度就是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在好奇中坚守实证的方法论。一味强调“正统”与“权威”,非但不能平息争论,反而会激发更强烈的反弹。
历史不会轻易将全部答案和盘托出。我们能做的,是耐心挖掘每一份证据,诚实地将其置于阳光之下审视。
对于“康熙与洪承畴”这个充满巧合的历史公案,最终的“真相”或许永远蒙着一层面纱。
然而,不断逼近真相的过程本身,以及这一过程中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体认,恰恰印证了那句朴素却有力的判断:当历史的“巧合”堆积到如此程度,它本身,也许就已经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