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变速箱的汽车,必须要学会手动换挡吗?

最近老T在微信视频号上连续刷到几个视频,说在川藏公路上,有一排排的双离合变速箱汽车抛锚在路上,这些视频呼吁,开双离合变速箱汽车的驾驶员要学会用手动档开车。
由于老T现在开的车就是使用双离合变速箱,而且是双离合变速箱里面相对较差的干式双离合,所以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特地研究一番。
毕竟,一个自动挡的车,让我回过头去重新用手动挡,这事情,想想都头疼。
双离合变速箱到底怕什么?
老T发现网上关于双离合(DCT)“容易坏”“上山下坡必挂了”的论调虽然很多,但很多都没有说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双离合究竟是在什么工况下容易出事?

老T硬着头皮又在知网找了几篇论文,才发现双离合变速箱的弱点其实非常具体。干式结构本身散热差,湿式 DCT 是油冷,散热能力强,而干式 DCT 完全靠空气散热,长时间半联动或者频繁升降挡,会让离合器温度飙升。
特别是在低速蠕行时,最伤双离合,这一点在多篇技术文章里反复提到。DCT 本质上是“自动化手动挡”,在堵车、坡道蠕行时,电脑会让离合器保持半联动状态,等同于开手动挡一直半踩离合。半联动意味着摩擦、升温,这对干式 DCT 来说非常致命。
而高海拔、长陡坡会进一步放大散热问题,比如川藏线那种场景。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发动机扭矩下降,变速箱为了维持动力,频繁降挡、拉高转速,离合器热得更快。这三个因素一叠加,干式双离合在山路极端工况下“罢工”也就不是玄学问题,而是基本物理规律。
为什么有人说“要学会手动换挡”?
老T一开始也以为这只是博人眼球的谬论,直到看到B站上几段维修师傅的 VLOG,才知道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手动模式能锁定挡位,减少挡位间反复摩擦。在自动模式下,变速箱 ECU 为了平顺性,经常会拖着 2 挡、3 挡低速走,离合器片会一直打滑,导致持续升温。而切入手动模式后,在遇到长陡坡路段或者长堵车时,可以锁定到 1 挡或 2 挡,让离合器“完全结合”,热量就不会继续堆积。
二是手动模式能防止变速箱乱变档,一些 DCT 为了降低油耗,当松油门时会主动升挡,这在某些山路上可能非常危险,升挡意味着动力中断,离合器再次半联动,再次升温。而手动模式能锁住挡位,让变速箱老老实实待在低挡位。
三是手动模式可以避免变速箱程序 BUG,这点也是老T日常开车时体会最深的。我现在开的这辆国产车,已经是第 9 年个年头,其他地方都好,唯一吐槽的就是在有些平路转下坡的路段时,一加油就会出现发动机转速瞬间拉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变速箱程序本身有点小bug,在遇到这种工况时,没能及时升档所导致。这时候手动升档一下,即可解决。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双离合变速箱并不需要像开手动挡一样频繁换挡,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偶尔用下手动模式,可以显著延长变速箱寿命,同时避免出现变速箱机故障。
怎么使用手动挡?
讲起手动挡就不得不提到老T当年学车时悲催的经历。在考驾照时,科目二、科目三都曾因为对手动挡操作不熟练导致挂科。
最主要就是对离合器和挡位的配合不熟练,科目二在半坡起步时,一脸懵逼的连续三次死火;科目三在直线行驶时,因为前边有大车,挡位也没算准,导致换挡时车辆顿挫,因“车身抖动”不合格。
在开了10多年自动挡车后,对手动挡这三个字,一看到就有点心理不适。
但好在,双离合变速箱的手动挡已经简单到极致。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踩离合,右手直接换挡即可。

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在遇到长陡坡时,把档把往右一拨,就能锁定当前挡位,都不需要考虑换挡的事。当特殊路况消失后,再往左拨回D挡。
在遇到堵车时,把挡位往右一拨,然后向后摇(减号方向),确认仪表盘上是锁定在 1 档,接下来堵车过程中全程用 1 档即可,堵车结束后再往左拨回 D 挡。另外,有时候高速上堵车时,走走停停中间速度可能还会比较快,这时候需要手动升档的,仪表盘上都会有提示。
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老T在上下班和接送小孩路上,已经多次尝试全程使用手动挡模式来开车,但毫无疑问,都以失败告终。
最主要问题是,这双离合的手动挡,日常用起来确实别扭,得比较精准得记得每个挡位所对应的车速,不然仪表盘老是弹警告,提示要升档或降档,很影响心情。
特别是,在等红灯的,必须降到 1 档,导致连着降四五个挡位时容易出现顿挫。最后也只能心一横,不用这玩意了。毕竟,与堵车时锁定 1 挡相比,这全程用手动换挡完全是两码事。
讲白了,双离合的手动挡,本就是为了在“极端工况”下临时应急用的,本质上还是个自动挡。
日常开车完全不需要用到这玩意。
#双离合变速箱 #干式双离合 #川藏线驾驶 #手动模式 #变速箱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