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T翻旧文章,回忆起当年折腾QQ登录的日子,感慨万千。电话这东西,全球随便打,移动的号拨给联通,秒接通,毫无障碍。可聊天软件呢?微信、抖音、钉钉、微博、QQ等,个个都是 “围墙花园”,互相不搭理。那凭啥电话行,聊天软件就不行?
电话为啥能随便打?
电话系统能全球互通,表面上看是因为 标准化协议,比如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下的各种规矩,能够在技术上无缝衔接。但老T觉得,这背后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国内几大运营商,基本都是 国企,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些 “国家队”背负社会责任,不是单纯的商业公司。电话作为 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必然要求互联互通。老T查了下电话历史,发现早年电话网络刚建时,也有运营商各自为战的情况,比如美国 AT&T 公司就曾禁止过其他电话公司接入其长途网络,但到后来发现 电话不互通,社会成本太高,用户怨声载道,监管层一出手,也就解决了。加上电信行业高度垄断,玩家少,协调起来相对容易,协议一签,网络一连,全球电话网就织成。
再者,电话是典型的 基础设施服务,类似水电煤,服务本质是“连接”,不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运营商赚的是通话费、流量费,客观上也没什么动力在内容上搞封闭。反过来,互联互通还能扩大用户群,增加收入。所以,技术标准+社会责任+垄断协调+基础设施属性,共同造就了电话的畅通。
老T想起当年2000年左右,家里刚装电话那会,在偏远农村用座机就可以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移动联通随便拨,完全没想过背后有多复杂。这就是基础设施的魅力: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就是好用。
聊天软件为啥不互通?
反观网络聊天软件,情况完全不同。微信、抖音、钉钉、微博、QQ等,个个都像独立王国,互不往来。表面上是 技术问题,协议不统一,加密方式各异,强行互通可能出安全漏洞。但老T觉得,根源还是 商业利益和生态封闭。
聊天软件公司靠 用户数据和生态赚钱。微信有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抖音背靠字节跳动的广告帝国,微博搞粉丝文化。这些平台的 核心不是“连接”,而是“黏住用户”。开放接口的化,等于把用户往外推,谁干?老T当年写过一篇关于QQ登录的文章,感触颇深。比如Gaim(后来的Pidgin),可以在U盘系统里装过,功能强悍,当年能同时登录QQ、MSN、雅虎通,简直是神器!还有Instango,能同时登上各种聊天软件,还巨省流量。另外还有大量webim工具,像meebo、imtata、imhaha,可以直接在网页上登录多个聊天软件,方便得很。可惜,这些工具都在日后全部歇菜,核心原因就是各家聊天软件纷纷改接口、搞封闭。这些经历也告诉老T,聊天软件的封闭并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故意为之。
这几年,各种平台之间在封闭道路上走得更远了。像在抖音上发淘宝、京东链接,轻则限流,重则封号,明明是个很正常的链接,但它动则说这是在“诱导使用第三方平台交易”,属于诈骗。微信这边稍微好点,2021年工信部要求解除外部链接屏蔽后,现在能直接打开淘宝链接了,但分享体验还是别扭,常要复制淘口令。讲白了,还是利益主导,各个网络巨头,护着自家流量池,谁也不想给对方导流。
老T觉得,聊天软件和网络平台现在的状态,跟电信运营商有点像:都有垄断或半垄断属性,也有国资背景(比如腾讯、阿里都有国有资本参与)。但跟运营商不同,聊天软件的核心是内容和生态,数据就是命根子,开放互通等于割肉。所以,技术上能解决,商业上不想解决。
未来能打破围墙吗?
自从老T在一个技术微信群里发出“为什么不同运营商之间可以相互打电话,聊天软件之间却无法相互对话”这个看似可笑的问题后,就知道很难有积极正面的反馈。不过老T对未来依然持乐观态度,觉得互联网继续发展,必然还是要 “以人为中心”!技术上,开放标准协议像 XMPP、Matrix 早就有了,支持去中心化聊天。如果大公司用这些,互通分分钟。监管层也在发力,比如,上边提到工信部要求各家解除外部链接屏蔽等等,国外的话,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也逼着脸书和苹果开放接口。
但这里,老T特别想聊聊 AI 的潜力。AI 在未来互联网互联互通里,可能是一个大杀器般的存在!首先,AI 能当 “协议翻译官”,实现不同平台的内容格式的转换,比如把抖音的消息转成微信能识别的。其次,AI 能优化跨平台体验,预测用户需求,处理加密和隐私问题。更为正面的是,AI 能重塑商业模式。这些大公司完全可以 不靠锁定用户数来赚钱,而是靠提供 AI 服务,比如智能推荐、隐私保护、跨平台协作等等,收入照样来。
老T构想一个场景,假设未来有个 “超级聊天管家” AI 助手,它实时收集你所有平台的信息,比如各种微信的朋友圈更新、QQ的群聊、微博的关注订阅,全汇聚到一个统一界面。你想跟QQ上的老朋友聊天?直接在 AI 里输入消息,它自动转发过去,还处理格式兼容和隐私加密。如果对方用抖音消息,AI 就桥接过去,确保消息准确传递。甚至,你在 AI 里搜索“上周老板发的那个视频”,它能跨平台拉取,秒出结果。这不光省事儿,还能打破围墙,让沟通回归本质:人与人连接,而不是平台绑架。事实上,现在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在这方面走的更远了。比如,老T前阵子曾刷到个小米澎湃OS的演示视频:用小米手机内置 AI 语音控制,打开抖音并找到雷军的账号下边某个视频点赞并评论。
当然,老T也只到这种事情挑战不少。商业利益冲突最大,巨头们护数据如命。技术上,协议统一、隐私安全、用户体验都得平衡。监管也得跟上,防止大公司店大欺客。但老T相信,互联互通这种明显的正当需求,在未来应该更加会得到更多的重视,比如微信和QQ就完全可以打通,毕竟都是同一家公司,还分什么你和我呢?
一点感想
写到这儿,老T不由得回想2000年代的互联网,回望那个 “互联网精神”和“开源精神”的黄金时代!合作、共享、创新,支持着整个人类走入信息化时代。但毫无疑问,如今这种共享、开源精神,遭遇了一定挫折。老T回想起年初看到一篇技术博客,标题叫《人工智能、国家行为者和供应链》,文章提到,全球99%的软件以开源软件为基础,97%的应用程序使用开源代码,90%以上的公司日常依赖开源软件运转。而近年来,整个开源世界,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不确定性因素大幅增长,一些网络巨头也借开源之名,行控制之实,互联网从开放走向碎片化,围墙也越建越高。

老T觉得,就像《流浪地球》中表现的那样,人类本应该团结,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重拾开源精神,构建一个 “互联网命运共同体”。就像电话系统那样,大家放下私利,合作共赢。用户、开发者、公司、政府一起推动标准化和开放,AI 也能帮忙桥接。否则,围墙越厚,用户越累,创新越少。希望未来能回归初心,让互联网真正互联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