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资或将把美国拖入另一场反恐战争的泥潭

昨天刷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如何评价「AI就是美国的城投」的观点?” 这个问题下提供了一张图,也就是最近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的那张描绘AI投资关系的网络图,它展示了科技巨头 Nvidia、OpenAI、Microsoft 和Oracle 之间错综复杂的资金流动和合作,号称“AI永动机”。有人据此质疑,这种完全的“内循环”是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并将AI比作“美国的城投”,最终可能崩盘。

我认为这个问题中的比喻还算保守了,于是也在下边写了个回答。总体上看,我认为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美国现在这种AI搞法,更像是给自己挖的“第二个反恐战争”坑,不仅代价高昂、收益递减,还严重分散国力。
反恐战争的战略代价
2001 年 9·11 事件后,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深陷中东泥潭长达 20 年。根据布朗大学的研究,这场战争的总支出超过8万亿美元,包括军事行动、重建和相关开支。
这些资金本可以用于美国基础设施、教育或科技研发,却被用于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结果呢?美国国力消耗巨大,债务激增,而中国则抓住这个战略窗口期,快速发展经济和科技。到奥巴马政府2011年宣布“重返亚太”时,其实已经晚了。中国已从制造业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奠定了今天的竞争力。
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教训在于,高额投入不等于战略胜利。如果方向偏差,再多钱也只是烧掉资源。反恐战争表面上是为了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但实际分散了注意力,让自己陷入被动。
AI热潮正在重演反恐剧本
如今,美国的AI热潮正上演类似一幕。
从2024年的数据看,美国私人 AI 投资已达 1091 亿美元,几乎是中国的 10 倍。进入 2025 年,微软、Alphabet、Meta 和亚马逊等巨头宣布的资本支出总额更是高达 3700 亿美元,而且还在指数级增长中,这些数字完全不亚于再打一场全球反恐战争的规模。
但这些钱绝大多数砸在了哪里?语言交互层。
我这两年几乎每天都在高强度使用各种新的 AI 工具,个人感觉这些工具的核心价值就是解决一个问题:语言到语言的翻译。更准确地说,是把人类自然语言翻译成“机器能懂的语言”(如代码、API调用、数据表、向量等),再把程序和机器翻译回人类能懂的语言。
这实际上是在为美国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擦屁股”:过去几十年,各国程序员发明了无数种“反人类”的编程语言,导致普通人被挡在门外。现在的 AI,则在“纠偏”,让普通人都能用人类语言指挥程序和机器。
问题在于,美国资本大多把筹码压在了前半段,即用 AI 指挥程序。
从人类语言直接生成更多、更好、更快的信息内容,不管是文本、图片、视频还是代码。
可是 IT 互联网这些年发展下来,连退休老太太每天都能刷上 10 小时短视频了,搞再多 AI 造出来的“垃圾数据”又有啥用呢?
AI的本质是工具而非目的
需要强调的事,AI 的本质是一种工具。用工具产出内容,显然是内容对消费者更重要,而不是工具本身更重要。
想想看,AI 生成的内容再多,如果缺乏原创性和深度,消费者为什么买账?
就像一个锤子再先进,如果只用来敲钉子,却敲不出有价值的东西,最终还是闲置。
当前AI热潮中,许多投资聚焦于生成式 AI,如 ChatGPT 或图像生成器,这些确实提高了效率。但它们更多是“内容工厂”,而非革命性生产力工具。
更重要的是,人类天然对“垃圾数据”反感。
如果一味由 AI 产出内容,相信就算最无聊的退休老太太,也没啥兴趣去消费。毕竟,只要是个正常人,看到抖音、视频号上刷到的是 AI 视频,第一反应就是滑走了。
中美AI赛道分化
造 AI 产品,本质上是想让普通人省去学习成本,也能享受“当老板”指挥程序和机器干活的快感,也就是俗称的可以“动口不动手”就能把问题解决。
但就现实世界来说,美国的 AI 投资主要聚焦在前半段,押注在“老板”与“中层”这个环节,通过动嘴皮子做好 PPT。
而对于真正能撬动生产力进步的环节,如何将轻易就能做出来的 PPT 落实到基层员工的生产制造、落实到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目前来看,美国无论是现实投资方向,投资动力还是投资土壤,都存在显著障碍。
这个领域,恰好就是目前中国在悄悄发力的方向。
中国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十五五建议中更是毫无悬念的把制造强国摆在强国战略的首位。
如果从 AI 到制造业这个后半段道被中国跑通,美国这次可能不是失去 10 年的事,而是直接丢掉整个 21 世纪的制造业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