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关于中小学教育的一点思考

关于中小学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儿子今年 9 月准备上小学了。之前,我对教育这事并没有太放心上,直到最近才系统研究一下当前中小学教育问题,过程中咨询了很多朋友,了解到不少内情,对小孩未来教育问题也有了些粗糙的看法。

关于择校

3 年前,我女儿上小学前,我曾经简单研究了一下本地中小学教育情况。

跨区求学者多

由于我所在的区域,基础教育水平比较差。此前本地家长中但凡有能力者,大多是选择在隔壁区买房入户,然后入学。

但这种距离通常都在 30 公里以上,少点的也有 20 来公里。

如果不是时间非常充裕,普通家庭很难选择这种方案,并且,这些学区房通常价格也要比本地贵不少。

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舍得在教育上投入资源的家长纷纷跨区求学,导致本地头部教育资源大量外流,一定程度上造成基础教育质量很难提升上去。

毕竟,教育本身还是个学校和家庭相互成就的事情,如果能力强的家庭都将小孩送出去读书,那剩下在本地读书的小孩,确实环境也要差一些。

本地公办教育质量堪忧

我多方对比咨询了不少教育界的朋友。大家普遍反映是本地公办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相比市内某些区,平均水平差距巨大。

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本地教师大多习惯性“躺平”,对教育教学信心不足,反正都是公办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很多教师子女也不在本地就读,相当于整个体系在“摆烂”。

但这个观点也不是很客观,事实上,我了解到目前本地教育政策,总体上是倾向于把教师子女留在本地就读的,但只是局限在最近几年出台政策后的教师子女身上。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这种“摆烂”就是真没救了。

本地民办教育有一定改善

令我十分诧异的是,本地在 2015 年之前,基本没有民办中小学。唯一一所挂名民办学校的,本身还是公办民助性质的,即学校由政府建设,教师是公办教师,只是参照民办学校管理,学费按照民办模式收取,后来这所学校也改为了纯公办。

在民办学校部分,2015 年之后,本地在房地产上行阶段,引入了多所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其中个别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显著超出同类学校水平,与市内其他拔尖的学校相比,也不逊色。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在 3 年前,最终决定将女儿送到民办学校就读。不过,这所民办的收费,在全市范围也算是前几位之列了。

本次择校过程中的困扰

3 年前,我女儿准备入小学时,公办教育的拉跨,让我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的选择了民办。

但 3 年过后,本地公办学校也开始有了改观,主要是最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了数所公办学校。其中有的还是跟全市排名前列的公办学校联合办学。

过程中导致我一度很纠结,是否需要送儿子去公办就读。毕竟,公办是免费的,而读 9 年民办,确实也算不小的负担。

但这个纠结,在“抽签入学”之后,也就不存在了。

这所标榜为本地最好的公办学校,寄托本地教育界全部希望的学校,在招生时全部采取“抽签”方式入学。其中,学区内的,大概 2.5:1 的比例入学,非学区内的大概 9:1 入学。

很不幸,我儿子参与抽签时没能抽中,最终,只能继续与姐姐读同一所民办。


关于教育内卷这个事

上周末,我老婆约了学校校长夫妻聚下,主要是校长老婆跟我丈母娘家相距不远,大家都是同乡,一来二去也就熟稔。

就此机会,我也向校长请教了一些关于当下教育的一些问题。

内卷的家长

我女儿刚上完小学三年级,这个学期,她们班又有几个同学转学去了隔壁区的学校。

这些转学的学生家长,都有着同一个理由:认为目前就读的学校太过宽松。

我曾不止一次听到我老婆吐槽,她在家委会的微信群里,经常看到其他家长“控诉”学校不够卷。

别的学校一周上 14 节语文课,但这所学校,每周只有 7 节语文课。

别的学校音体美这类课程早就取消了,但这所学校依然每天有一半时间都在上这些课程。

不少家长给小孩都报满了补习班,平常在学校上完,周末还都排的满满当当。

我老婆曾简单统计了一下,我女儿班上起码有一半的同学母亲都不需要工作。

这些“虎妈”,几乎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盯着班级动态,甚至直接在学校旁边买房,一下课就能出现在学校门口,整个人所有精力都投入在子女教育上。

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家长眼里,这群极度内卷的“虎妈”,真是很搞心态。

校长对这个群体也很难受。

他举例说个别家长,自己文化水平可能就是个初中生,有的甚至初中都没上完,但因缘际会,嫁了个好老公,对自身认知定位不清晰,很喜欢搞事。

有的家长因为小孩考试分数降了几分,便在班级群里骂老师,在学校群里骂校长,弄得乌烟瘴气。

好在这些问题,校长最后还都妥善解决了。

但不得不说,家长“卷”这个事,真是无解。

我向来对教育内卷没啥好感,自己一路读书过来从未感觉卷过,也不希望小孩太卷。正常上学,尽力而为就行,没必要背负太多负担。

无意义瞎卷

大概是去年开始,我们这弄出一个“少科院”的名堂。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所谓“少科院”的目的,就是争取在国内五大学科竞赛中取得成果。如果能进国家集训队,那也就相当于拿到清华北大入场券。

但纵观全国学科竞赛情况,每年全国总计也就 200 多人能进集训队,整个广东也不过 20 多个人,即便将其扩大到所谓“学科金银牌牌”的 2000 人名单(可以入“强基”计划),整个广东也就 200 人规模。

再放到本市,能在这里边占了 1/10 已经算很不错了。

换言之,为了一个 2-3 人的清北入场券,以及 20-30 人的强基项目,动员全市中小学生去卷学科竞赛,我完全搞不懂这种卷法对于普通家庭的意义所在。

但是,无数家庭就因为这个事情,大量投入精力、财力去瞎卷。

内卷的学校

上边提到,现在很多学校在小学阶段就进入“卷成绩”的恶性循环,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就抛弃所谓“副科”,全身心投入到“语数外”上。

以所谓的“勤能补拙”,掩盖教育教学的低能。

“看吧,学校都已经每周 14 节语文课了,小孩成绩不好不能再怪学校。要不,今后语文课加到 20 节?”

大量的重复教学,让小孩疲于奔命,对身心健康是一丁点都没放在心上。

总以为什么“抑郁症”是小概率事件,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事实上,这种做法正是行政导向的真实写照。

对于基础教育落后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负主要责任。

但行政化思维,往往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教师不行,换教师,教师换不了,那就把当地所有优秀教师集中起来干一所学校。

学校生源不行,那就加大教学力度,一篇课文教一遍不行,就教两遍三遍。

学生吃不下饭,就掰开嘴巴喂,填也要把嘴巴填满。

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一个更加无语的操作,教育部门为了解决所谓的“生源劣势”,甚至想在小升初的时候,强行将本地前几百名学生,全部安排到同一所学校去就读。


关于教育管理

我以前对教育管理这个事情没有深入了解过,只是经常听人说起“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很多人都认为,一所学校办学好不好,跟校长关系巨大。

校长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

我以往在听到别人说起校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巨大作用时,总是感觉不置可否。贸然接受这钟观点,无异于承认教育行政化路线的正当性。

但是在跟这位校长多次交往下来,现在倒也觉得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成立。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育行政化在当下教育中,根本无法排除,甚至整个国家教育体制,都具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学校能置身事外。校长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

事实上,在与这位校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觉他有多个特性,让我非常佩服。

  1. 雷厉风行

这种“雷厉风行”,主要体现在教学团队管理上。

我女儿刚读完 3 年小学,期间换过一次班主任。

其实我对那位班主任印象倒还可以,但在与校长的交谈中才知道,这位老师在工作中有点“小毛病”,多次被家长投诉在微信群里回应问题不及时。

而校长对于这类“小毛病”完全采取“零容忍”态度,都是直接开除。

这种做法让我感觉非常诧异。为什么一个这么简单的事情,动则要砸人饭碗呢?

这次我才知晓内情。

原来这位老师的“小毛病”只是家长所反映问题的表象:一些家长在晚上下课后接小孩时,经常等待二三十分钟不见小孩出来,问班主任,班主任迟迟没有答复,一来二去家长很容易积累怨气。

而这种对个别教师怨气的积聚,最终容易转移到学校头上。

一旦家长给学校评分比较低,对整个学校教学团队的绩效都有负面影响。毕竟这是一所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学校除了对家长负责,还需要对投资人和整个办学集团负责。

即便家长事后不再追究责任,学校也必然要对这种潜在的“风险”作预防,万一有学生放学后发生突发情况,而班主任没能及时跟上,那就是重大管理事故。

这种类似“风控管理”的“淘汰”制度,正是民办学校区别于公办学校最大的区别之一。

另外,我还从校长口中了解到多个被开除的教师情况。

比如有教师因为在家长群跟家长互怼,被其他家长举报而开除的。

有男教师,因为在上课时有“拍了拍女学生肩膀”这种“多余动作”,引发女学生家长投诉被开除的。

有年轻教师因为在面试时口若悬河,在试教时表现出色被委任为班主任,但一到正式上班后开小差导致学生成绩下滑被开除的。

有宿舍管理员,因为在洗衣服时把没干透的衣服收到学生宿舍,出现衣服发霉情况被开除的。

这种严苛的教学团队管理,确实让我“刮目相看”。

与公办教师的铁饭碗相比,民办学校这种几乎“不近人情”的管理风格,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

这几年,我了解到本地教育行业反腐的不少情况,很多案例触目惊心,但在惩罚时,又因为这些教师拿的都是有编制的“铁饭碗”,很多人也只是拿个严重警告或者降级、撤职之类的处罚,甚至有些人因此脱离教学岗位,反而去到更加轻松的部门得以“提前养老”。

当然,这种“劣迹”教师,总体来说还是少数。但在“刮骨疗毒”这个事情上,民办学校的做法无疑更能赢得家长认可。

  1. 敬业精神

在与校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多次感觉包括他在内的整个教学团队在“敬业”这个方面,确实值得我佩服。

对于学校上千名学生,校长几乎对每个人都能如数家珍,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也都了然于胸。

我每天早上 7:20 送小孩到学校,每晚 8:30 接小孩回家,总能看到校长那辆车停在那。

他自称没有下班时间,毕竟他自己小孩也在学校寄宿。每天都是最早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场。

我微信上有 100 来个微信群,有的群里天天信息不断,但从微信群占用的存储空间来看,女儿所在的班级群,一直高居第一。

每天拍摄学生状态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会一个不落的把班上 30 多个学生逐一拍摄下来,从不漏过一个。

有次吃饭时,我偶尔看了下校长手机,他加入了学校能覆盖的所有微信群,戏称每天起码有一半时间在看群消息。

事实上,我之前也经常在班级群、校车群、兴趣课群中看到校长发言,总体感觉就是:校长无处不在。

像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透明的不能再透明,校长、教师随学生一起就餐早就是基操,包括所有原料采购,菜品都是每日每餐上传在家委会群里,家委随时都可以进校监督检查。

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管理,让整个学校处处充满了“校长风格”。

校长一言一行,无疑是整个学校的风向标。

  1. 润物无声

前几年有一次参加女儿学校的答谢晚宴(大概是这类主题,具体记不大清),我遇到了学校各个年级的家委会成员。其中好些都是本地有头有脸的公众人物。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本地最知名的,具有很高江湖地位的“网红”人物,说起他儿子在这学校的经历。

那是一个调皮捣蛋天性被完全释放的小孩,在其他公办学校已经完全管不住的情况下,中途转学过去。

刚入学时各种操作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弄得不可开交,同班很多家长投诉想让这小孩立马转学出去。

结果校长亲自出马,据说花了两天时间,居然把不良行为给纠正了过来。

我并不记得校长当时说用了什么方法教导这个小孩,只是突然想起这个对我产生强烈触动的事例。

毕竟,我曾经连续多年拜读过这位“网红”人物的作品,对他的人格颇为钦佩。但没想到的是,他在家庭方面,也有不少难言之隐。

而当天晚上他的那番肺腑之言,让我受益良多,简言之就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可以改变一个小孩命运的。

我对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倒没有担心过。用校长自己话来说,这所学校就是我们本地在因材施教上走得最远的学校,同时也是在学习成绩上遥遥领先的学校。

从内心讲,我自己曾经也是读民办高中出来的,对于民办学校在关心学生这个事情上,一直深有感触。

我当年读的高中学校,如今早已成为我们县里的“门面学校”,中小学阶段教学水平远远领先全县其他公办学校,每年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和比例都是断档式领先。

即便在高中教育方面比县一中差距甚远,但在生源比一中明显差一大截的情况下,这些年来也陆续上了 10 多个清华北大,今年高考还出一个理科全省前 5 名,总体来说还是有自己一套打法的。

这种“打法”,更注重的还是引导学生发挥本能,释放特长,哪怕是在 20 年前我读高中的那种牛鬼蛇神杂交出来的班级里边,毕业后,很多同学的人生轨迹依然让我感觉脱离了他们原来可能的“下行”路线。

行政管理对教育的影响

我对本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一直颇有微词。之前也写过文章提到这个问题。

  1.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这些问题)讲到底就是学校在履行教育责任方面存在不少缺陷。例如,学校在面对 6 岁的小孩调皮行为管教时,不是想着尽学校努力去尽量引导小孩成长,而是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叫家长去学校,甚至怂恿家长将小孩转学逃避责任。如果学校都是这种推卸责任的想法,那调皮的小孩干脆就都不用读书了。毕竟 A 学校不想担责任,难道 B 学校就想担吗?

对于公办学校,这些年我确实有些偏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公办学校在体制上是大锅饭状态,不管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工资都是按级别和职称来的,教好教坏一个样,对很多教师来说,宁可找个轻松的岗位,也不想担更多责任;二是公办学校以完成规定任务为主,以履行底线责任为常态,统一的教学大纲怎么设计就怎么来,安排多少课程就上多少课,学生没学明白那也不是教师的事,反正教师已经完成授课任务;三是公办学校官僚化现象明显,唯上不唯实现象突出,经常听到身边家长吐槽公办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搞形式主义折腾家长,三天两头要家长签各种责任书,搞个家长会要求家长全部穿白衬衣、黑裤子,在班级群布置家长任务就像领导训下属,屁大点事动则叫家长去学校等等。

  1. 输不起的初中教育

讲实话,对校园霸凌这种问题,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是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让更多身处其中的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促进家长与教师、学校关系的和谐,缓和对立情绪,尽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去改进。而不是指指点点制造尖锐对立矛盾,成年人之间的矛盾是明显会激化未成年人矛盾的。

工作中接触过不少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朋友。我也很理解他们工作的无奈,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没什么办法。

比如,我刚工作时遇到个怪事。

当时本地引进了一位外地知名中学的校长过来负责教育行政部门。他一到本地,就搞了一个“教师人才引进”计划,从教育部直属的几所师范院校,直招教师过来。

但这个政策,得到了本地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众多教师的抵制,认为这个措施“砸了本地人的饭碗”,将本地教师编制送给了外地人。

这种荒唐的地方保护政策、地方保护思想,正是本地教育落后的集中反映。最后这个措施,搞了一年就停了,直到最近几年才重启,然而等到重启之时,全国“抢人大战”到处都在打响,哪里来轮得到小地方机会。

比如,本地教育行政部门长期对民办教育的歧视。

像招生时,只允许公办学校“掐尖”这种事就不用说了。公办学校想垄断优质生源出政绩,确实是拯救本地教育事业的正常搞法。但也就是这种搞法,更加剧了生源流失。

这种搞法意味着本地只有一个学校一个重点班有希望,其他学生的都成了普通的“分母”。

这次我进一步了解到,很多公办学校因为担心“考不过”民办学校,在本地联考过程中,搞出几所公办学校“联合出题”的办法,而民办学校被定向排斥在外。但即便这样,公办学校考试成绩依然比民办落后。

在招生方面,本地教育行政部门也是极尽压缩民办招生指标。

虽然就最近几年国家政策来说,确实倾向于压缩民办招生指标。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民办教育居然一直缺失,也不得不说是个“奇葩”现象,在我老家县城 2000 年就已经有 3 所民办中小学了。

另外,不管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公办学校教师,每当我跟他们提起教育问题时,他们一致归因就是:“本地优质生源外流”。

说实话,我对这种找借口的现象,早就不想反驳。这几乎已经成了所有人的“思维定势”,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

我曾举例,我老家县里有 10 所高中,在一中作为重点高中进行中考“掐尖”后,其他高中也还是有搞得好的,二中、三中、五中、七中也都隔三岔五能冒出一两个清华北大,哪有拿“生源不行”作为借口全部躺平的。

公办不行就民办上,本地好不容易有一两所优秀民办学校出来,结果又觉得民办打了公办脸,最终也不过是加剧“生源外流”,苦了家长学生罢了。

事实上,从本市基础教育比较领先的“超级中学”来看,最近几年,这些中学的生源大部分都来自当地的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的生源早就凤毛麟角。


对子女教育的想法

我这两年也陆续对教育有过一些想法,但讲到底,深处目前教育变革的洪流中,个人也没太好应对方法,总的来说就是顺其自然,正常引导好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生活中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风险给予纠正。

至于成绩如何,那真不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强行干预很容易适得其反。自己不懂的事情,还是尽量不要插手。正如我在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16年后再次聆听大学教授教诲

老师夫妻两人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在子女教育上,却也一度陷入困局。他总结一句话就是“父母是教不好子女(学习)的”,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父母还是能对子女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在学习方面,父母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他强调了教师和学校对于提升子女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并举了一系列身边的例子作证。他希望我们给子女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尽可能送子女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读书,并处理好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主要让子女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去提升学习能力,而不是在家庭或者校外培训机构去补课。

我回头看了看以往的博客记录,发现我目前的这种想法倒也是与父母一脉相承的,讲到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怕是自己子女,也只能潜移默化引导,不能蛮干。

即便是子女选错了路,只要不是往“变坏”方向发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我自己来说,年少时走过很多歪路,有的甚至看起来像“邪路”,但最终结果依然是歪打正着,逐步走向正轨,事后看来,这些坎坷倒也不都是坏事。

  1. 求学生涯将于今天正式结束(2010年)

郁闷的是,我竟然在中考时超出了重点高中分数线许多,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即将出现了:到底是继续去先前报考的学校,还是找关系或出钱进重点高中。当时给我的时间不多,在多数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我竟然下定决心去了一所才第一年开办高中的私立学校。当时身边的异议实在太大了,周围很多人都很难理解我这种愚蠢的举动,我自己想想也很后怕,但学校也给了我很好的待遇,高中免了全部学费,使得自己稍微有了点底气。14岁的我站在人生的第一次十字路口,显得那么稚嫩和无知,以为凭证自己的小聪明和莫名的骄傲心理,可以力排万难成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1. 大学班干部竞选有感(2009年)

高中我也没进堂叔的这家普通高中,而是进了一所当时新办的私立学校。现在想起来,这个决定也是够傻的。这家学校无任何高中办学经验,几乎就是拿我们做试验的,但是我仍旧却被诱惑了进去。而我童年这些关键的选择,我父母都是没有直接参与的,或者说干预的很少。在此我也很理智的对他们的决定予以赞扬,因为确实从很多方面来说他们对这些方面也不是很懂,如果自己都不懂,就更不能轻信别人的话语,因而很多重要的决定交给了我。如果不是因为童年做了太多错误的决定,或许现在我也很难坐在这里谈论这些问题,因为独立的选择与独立的思考确实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年轻时有很多错误的抉择就否定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1. 怀念高中(2009年)

不过高三这个时间节点很是麻烦,很多同学因为觉得前程无望,很容易会失去理智,因此班上经常爆发些大规模的逃学逃课、打架等问题,但现今觉得仿佛那些也只是人生中的一道小坎了。高中三年,由于一直都是平行教学,所有班级里边都有好同学、也有所谓差生,好的同学后来进了清华、人大等学校,差生有些还没毕业就跑出去鬼混了,所以市面上能见到的各种校园内的负面问题,基本上我们高中都有遇到过,甚至还被放大,也难为那些年的那些班主任和老师了。

关于公办教育改革

目前国家整个公办中小学教育导向促进“公平”,希望为家长减负,让更多公办免费教育惠及老百姓。

平心而论,这种导向当然是好的。就这么大一个国家而言,同龄拔尖的人才客观上也就那么小部分,无论用什么方法筛选,这些拔尖的人才总能冒出来。

与其让大家一起无意义内卷,倒不如轻松一点。

但实际上,由于公办教育资源全部垄断在行政管理层面,从“政绩”角度出发,地方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的驱动力是完全不足的,特别是在当前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更加难以做到,大多只能集中资源搞好少部分学校。

而这类学校,要么家长使劲卷自己,弄个好学区房;要么家长使劲卷子女,拿个好成绩中途再进去。

无论如何,脱不了一个“卷”字。

Built with Hugo, Powered by Github.
全站约 343 篇文章 合计约 983003 字
本站已加入BLOGS·CN